(一)原料,磨光工藝使用的材料有脂明膠、金剛砂、油石、川蠟等。1.脂明膠脂明膠,一種粘劑,小顆粒狀,呈黃色,用于自制金剛砂輪。2.金剛砂,金剛砂,一種呈淡綠色的砂粒狀金屬,用于自制金剛砂輪。油石,俗稱“石條”,一種人工合成質地堅硬的打磨工具,欽州現興陶燒制技藝
4.川蠟,川蠟是“石蠟,是一種醫藥用蠟,是黃白色固體,質滑溶光陶坯時起到拋光潤滑的作用。
(二)工具:磨光工藝使用的工具有粗金剛砂輪,細金剛砂輪,布輪蠟掃、打磨機等。
1.金剛砂輪:金剛砂輪是一種自制的粘貼有金剛砂的磨具。大小規格不等,主要用于坭興陶打磨。
2.布輪:布輪,是一種由質地柔軟的白帆布制成的轉輪,一種自制的拋光器具,其大小規格與制作砂輪的規格相同。3.蠟掃:蠟掃,是一種用以坭興陶打蠟后拋光使用,使其光亮細潤的自制拋光工具。
4.打磨機:打磨機,是坭興陶打磨用具,主要由馬達、轉軸、金剛砂輪或布輪組成,金剛砂輪或布輪安裝在轉軸上。
三、磨光類別傳統坭興陶采用無釉拋光工藝,磨光技藝講究,“精細之磨工,謂之光,光者明亮如鏡”的外光品相,經歷了“初尚粗,后再講究磨工,日漸精美”的過程,經過人工細細打磨后的坭興陶最終獲得了“其光耐久,其價昂貴”的聲譽而顯露出最本色最奇幻的天然美感。因此,坭興陶演變發展日臻完善,跟打磨工藝有關,F今坭興陶的磨光技藝類別有二:傳統磨光技藝和現代磨光技藝。
傳統磨光,古時磨工以頑石手工打磨,從山上采回粗細頑石,鑿成呢興陶產品布輪拋光,適合于手掌拿捏的小塊狀。以頑石先磨去坭興陶粗皮,叫“粗磨”;后磨滑面,亦稱“拋光”。拋光分施蠟法和不施蠟
坭興陶之工藝概述,施蠟法:坭興陶磨去粗皮后先用火烘一遍,再施以蜂蠟,用竹篾刮去多余的蠟,用粗布等手工擦試,直至光亮。不施蠟法:也稱幼光”“雙光”,即是用光滑的頑石在磨去粗皮后的陶器面直接拋光,直至達到光亮如鏡的效果。頑石須經浸油后,使用效果最佳。此種打磨拋光法一直延續至20世紀五六十年代,現今使用者較少。
現代磨光:坭興陶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發展到20世紀70年代,改用工業制造的“油石”代替頑石!坝褪蹦ス膺^程和頑石磨光過程基本一樣,優點是,磨光效率有所提高,加大生產效率,磨光后的產品光滑度好。缺點是,仍然改變不了手工操作造成的低效率。為了提高生產效率,隨后經過技術改良,出現了金剛砂輪,依靠電動機轉動打磨燒成品,拋光布也改作布輪裝置在電動機轉軸上進行拋光,F代磨光工藝分成以下幾個工序:輪機粗磨、油石”局部磨、川蠟增亮、布輪拋光、手工拋光等。
1.輪機粗磨:砂輪打磨,用粗砂輪為工具,磨去產品表面的粗糙層。操作步驟為:首先把粗砂輪穩固在打磨機軸的一端,開動打磨機,兩手抓穩待磨的產品,把需磨的部位對著轉動的砂輪上下移動,即可利用產品與砂輪之間的反復摩擦,磨去產品表面的粗糙層。進行粗磨的產品,要求去凈表皮及產品上的淺小砂痕或小孔洞,保持產品輪廓、線條清晰
2.局部磨光,凡粗磨時未能磨及或磨凈的部位,均要用“油石”進行手工磨光,以保證產品整體磨光后的效果。做法為:用一木盆盛上清水,然后把粗磨過的產品放在盆中的木架上,一手抓穩產品,一手握住“油石”條,往復推磨粗磨未及的部位,并用水沖洗,甚至完全磨去表面的粗糙皮。
3.上蠟增亮,經細磨后的陶器雖然達到光滑、細致的質地效果,但外觀色澤卻呈現“啞色”效果,影響審美價值。為了增強色澤美感,一般采用川蠟作上蠟增亮效果,經過這道上蠟“油石”局部手工打磨。
增亮的磨光工序后,坭興陶的色澤會呈現出一種特有的光滑視覺效果。上蠟增亮工序又分為蠟的加熱及上蠟兩個小工序。蠟的加熱川蠟是一種固體物質,所以上蠟前需加熱致熔融狀,方可使用。加熱前,根據需要上蠟產品的大小及陶傳人制品,數量,確定所需用川蠟數量,并把川蠟放入一個容器內(容器要耐明火烘煮),后置于蠟爐中加熱直致熔融狀態,以待使用。
上蠟前先把待上蠟(細磨后)的產品,放在蠟爐上加熱至一定熱度后,用蠟掃浸透熔融蠟試涂于產品表面,如果蠟較易附上時,就可進行上蠟。上蠟時,涂蠟后的產品要求蠟要厚薄均勻,火色較生的產品由于吸蠟較快,所以上蠟后需立即在清水浸泡,以防蠟干過快。上蠟后的產品,須等產品冷卻后方能進行下一道工序的工作
版權所有© 欽州攬眾山坭興陶業有限公司 桂ICP備19002369號 聯系人:陳經理 一鍵撥號: 18178786711